進入空性的「捨無量心」
經文說:「遍緣六道四生,一切有情,皆離我所,及能取所取,於法平等,心念不生,性相空故,以我所修三密加持力故,等同虛空庫菩薩。」
密宗經文常見到「所」、「能」、「取」等字,這是代表事物的對立性,「所」是被動,「能」是主動,「我所」乃我所承受,「我能」是自己所做之事,因此亦有「所取」與「能取」之分。
一切的能所,其實皆代表事物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,引發另一東西亦因而產生反應,於是產生「我」、「我所」,繼而有「能取」、「所取」等出現。
只要離開這些觀念,離開「我」、「我所」、「我所取」、「我能所取」……離開一切互相的對立,於法平等,一切皆三三平等,心念不生,這感覺,便是進入空性,進入法界。
大家要清楚,進入空性或法界,只限於入定的狀態,入定後還要在定境中進行修持。很多人以為只要進入法界,便代表開悟,其實你必須停留在那境界,或經常性地進入那境界,才算是開悟,當進入那境界後,要停留在那位置,繼續修持,才是真正的解脫,才可獲得修持之成就。
通過怎樣的修持,才可獲得此感覺呢?
便是捨無量心,你要肯拋棄,肯捨割。
捨割你的神壇,你的法衣、唸珠、法本,捨割二部大法。你學此法,便要破此法,你學了那東西,要懂得放下那東西。
你舞劍很好,到了最高的境界,是無劍,你的招數很厲害,到了最後,是無招勝有招。
做人能夠拿得起,亦要放得下,任何東西,於我如浮雲,修一法,目的不是為了那法本,燒了法本又如何?悟到多少才是真,悟不到,那法本只是一張廢紙,是怡然金剛的自內證,你不是怡然金剛,這自內證與你無關。
你擁有屬於自己的自內證,那東西才是真實,我只不過提供自己所走過的路給大家參考,但並非要你跟我走相同的路。
我是怡然金剛,你不是,我只不過告訴你我如何做法,你要走出屬於你自己金剛法身的路,我的所有書本,所有事功,乃示範給眾生如何當一個密宗行者,你要創造自己特色的密宗世界,發展自己的修持。
真正的修行人,並非拜在神的腳下,也並非拜在上師的裙下,你要創造自己的世界,這是我的理念。我示範給弟子如何修密,但我不要弟子把我當成神,不要跟著我一輩子,你創造自己的路,那東西才真正屬於你。
我的上師是悟光,但我所做的跟他並不相同,同樣的,我亦希望弟子根據自己的性格,做自己的事,這便是曼荼羅的道理。你要發展自己的曼荼羅,所有人都當大日如來,這曼荼羅還成嗎?這道理,你明白多少?
捨是肯捨棄摒除,學法便要破法,不要永遠滯留在那境界裡,這是死路。
人為何要活動呢?活動才沒有病痛,才有生機,才不會死亡。人動的時候,一定要捨,不捨不能去舊,接受新生,等如你搬屋,一定要捨棄舊雜物。
你撫心自問,你捨棄了多少東西?心中有多少執著你願意捨棄?
你手中修持的法本,不需考據,研究,這會令自己走歪路,走進考證修行的路。
你用心持咒、打手印便是了,不要找來一大堆資料,不用的,修法不是這樣,法本已有一個生命,不必加多減少,將佛教變成一種學問,乃一般人心中要走的路,但密法並非那回事。
當你拿了密法的入場劵,走進密法之門,便可慢慢領略當中的滋味,這一定不是你心中所想的,因此不必研究甚麼是六道四生,不須把「能」「所」寫一篇博士論文,你走這樣的路,跟密法背道而馳,密宗並非修文字,而是修大腦細胞,不必研究如何搭橋,最重要是如何過河,到達彼岸後,那條橋要拆去,這便是捨無量心的含意。
說到底,「慈悲喜捨」是甚麼呢?
所有凡夫均敗於此四種心,因此要先解脫此四樣事情,才可進入密法之門,入門後,便看到風景,但謹記,最重要是入門看風景,不要迷於此四種東西。
修行不能太計較和執著,到了最後,要把一切也放下來。
你遺失了五卡的鑽石戒指,你的腦海中不斷思維那鑽戒,便成為了那鑽戒的奴隸,每天被那鑽介控制著,為何要那麼笨呢?等如你每天想著失戀的情人,對你有好處嗎?將心中所有垃圾清理,你的面貌自然會改變,命運亦改寫。
你執著於權力,名利,這世界上第一的位置已被人家霸佔了,你便霸一個最後的位置,也是位置,沒人跟你爭,你反而更舒服,總之盡力而為便有交代了,工作搵錢的機會,每天也有的,放開一點吧!別太緊張,你希望找到愛情,這機會每天都存在,不必擔心,可以的話,經歷一下修行的滋味和感受,為人生找一點新的趣味和感覺。
慈悲喜捨的心情及心懷,每人亦要擁有,人生不必太執著緊張,這不是究竟,但不能以此理由讓自己懶惰,為自己開脫,對自己過份慈悲,便對眾生殘忍,凡事要取中道,開墾平等性智,才可超越一切煩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