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宗的奇妙淵源與創見9

《無知之密》
    無知的意思,是因為不了解密法,因而誹謗密法。不明白顯密原來共通,顯宗即是密法,密宗即是顯法。這兩種東西可以互融互攝。不懂得分別世間的生老病死苦是一種考驗,是用作換取今世的佛寶
    所謂佛寶,就是今世能夠洗去十多世代以來宿世的債,而下世能夠投胎在富裕之家,不用經歷任何煩惱,之後遇到高僧點化,出家修行,並成為一代高僧。這便是生身在富裕或皇室的家族之中,在無災無難中也能成佛,最幸福和最有智慧的典範。只要大家能夠在今世清洗宿世的罪障,密法絕對可以令大家在下一世獲得如此大的福慧。
    在座跟隨我超過六年的人,沒有一個人會再害怕進入醫院或殯儀館。眾生有親人生病,大家義不容辭馬上到醫院唸經。大家單憑此舉已有足夠資格入壇修行大法。大家亦願意將眾生的病痛都轉移到自己身上去承擔,願意通過護摩去為眾生息災,於是大家已經具備資格去修行。
    倘若大家害怕眾生的苦難會連累自己,大家便不適宜作出修行。不過我仍然會容許這些人繼續聽經,因為人是會轉變和進步的。況且即使這一世不能修行阿闍黎,下一世仍有機會,而目前大家就是要努力為下一世累積分數。
   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一輩子都不會修行阿闍黎。但單是來聽經亦可為下世累積分數。來佛堂聽經總比浪費時間去聽一些無聊和沒有作用的說話為好。這已經是一種進步,因為大家沒有浪費這一世的人生。大家來到修明都會感到沒有白費自己的青春,覺得來佛院是絕對有價值。當大家回想那位在旺角碰到的昔日同修,便會明白她的孽障何其之重。大家可以輕輕鬆鬆地來到佛院修行,但那位舊同修便不能有此福慧。二十年之後,她的一生就此過去,她的春青便全部浪費在營役的生活之中。
    佛經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修行人是無所住,即是沒有一樣事物令我們擔心。我的弟子已經逐漸懂得無所住,即是沒有事物值得煩憂。雖然眾生都有煩憂,但其實人是可以做到沒有煩惱。能夠做到無所住,便是一種大成就。
    所謂無所住,第一是要感情無所住,即是沒有感情的執著。第二是無家室所住。所謂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,有兒女便已經是有所住。所以單身的人其實已經減少了很多的「住」,因為一般人最「住」 (執著 )的,便是另一半。
 所以說:「兩頭俱斷截,一劍倚天寒。」相信現在大家開始明白這句說話。它說我們要用智慧的寶刀,即是倚天劍,斬去頭部的「生」,再斬去下部的「死」,於是兩頭俱斷截,一劍倚天寒。只是拿著那佛法的寶劍,站在正中央,這便是修行人的心聲。
    但世間上沒有太多人能夠將生死斬斷,而要斬斷生死就必須用智慧的寶刀。第一次斬的,是人的過去;第二次斬的,就是人的未來,即是只剩下當下。大家不要再回憶過去如何風光,亦無須再憧憬將來。人的悲哀是每天只堆積著昨天和明天,從來找不到今天的存在。
    大家不要再回憶過往如何年輕貌美,這一切都已經過去,必須斬去;將明天面對衰老、死亡的擔心都全部斬去。不再懷緬昨天,亦無須擔心明天,大家只須盡情享受現在安坐在佛堂聽經的幸福。世上很多人都是「被昨天所污染,被明天所搶奪,沒有今天。」
    所以佛經說「腳跟下」。大家要站在腳跟下 (即當下 )的位置,否則永遠都失去現在。這便是佛經所說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;不思昨天,不思明天,只活在今天。好好為自己安排一個適意的下午,好好享受人生,這已經是一種修行。
    
    密宗所以密密實實,是因為高深的哲理容易製造誤解,令很多人因為誤解密法而誹謗密法。
    密法所以容易被人誤解,是因為密法的理念是任何人都可以修行密法,包括好人與壞人。眾生所做任何事都可以是密法,都有自己的自內證,即使做壞事也有自內證,當中都可以包含密法。何況慾、愛、貪、嗔均可作為修行的主題,這是密宗獨有的。
    又例如每個人所做的事背後都有他自己的原因,而且一切因果都必須由那人自己去承擔,所以大家不應該因為不了解而妄下判斷,亦不須批評別人的做法。舉例一個人批評他的老闆刻薄,但這個人回到家中何嘗不是刻薄家人,刻薄其他眾生!例如他不將自己的知識告訴其他同事,已經是在智慧上刻薄眾生。
    所以修密的人不要批評別人的錯失,因為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內證,更加不可以因為誤解佛法而誹謗佛法,這是一種很大的罪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