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的大喜悦【第三講】4

寫大字報降伏心魔
修行的目的,是要頓悟空性,不要被真假、對錯、愛恨牽制我們一生。

你不能靜下來,請你反思一下,不靜者,心煩也,心煩即五蘊也。
你積聚了很多五蘊,非常混濁,這塊渾沌有名堂的,你是陳大文,這塊五蘊叫陳大文,是陳大文獨特模式的業蘊。要清理這些業蘊,必須通過打坐,使自己靜下來,多唸經,尤其高聲唸經,可以降伏心魔,當你大聲唸經,便沒有機會想其他事情。
原來我們經常高聲朗誦,可醫治煩惱,增加自信。
我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,將報紙鋪在桌面上,用一枝很粗的黑筆,一邊唸咒,一邊將咒音逐個寫在報紙上。
你唸光明真言,於是你寫一個很大的「唵」字,然後寫一個「阿」字,一邊讀,一邊寫,用報紙來寫大字報,甚至用一個黑板,在家中不斷寫,將自己訓練成一個經常大聲朗誦和寫字的人,這是降伏心魔很有效的方法。
舉一例,你很憎恨離婚的丈夫,這是五蘊,但你很愛他,亦是五蘊!愛會製造更多五蘊。
因此你要進入「無」的空性,似愛非愛,不愛亦愛,即佛經中心經所說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不愛不恨,對世間所有事情,也在中間落墨,孔子稱之為中庸之道,佛教稱為中觀。
那是從中間進入去看世間所有事情,不看「盡」它,不是愛,亦不是恨,事情本身無愛,亦無恨,似愛非恨,不去說死是愛還是不愛,沒有必要給予一種定性,當你賦予一種定性,便馬上成為那東西的奴隸。 
當你愛一個人,便產生很多問題,因為有一天,你始終會失去這個人!你愈愛他,失去時愈痛苦,這便是痛苦的源淵,當你很愛某種東西,你得不到的時候,會十分痛苦。
等如你很愛子女,突然有一天,他忤逆你,甚至罵你,離開你,於是你很悲哀,因為你愛他。
為甚麼人有煩惱呢?
極愛便有煩惱,極恨更加煩惱!
無愛亦無恨,將之看成一種中性,便沒有煩惱。

舉一例,我作為上師,每天要面對很多弟子,若我介懷那個弟子對我好,那個對我沒有回報,我的煩惱便來了!
因此我的腦海中不應有介懷弟子的思維。
上師對弟子的愛,尤如母親愛錫子女,母愛是不說條件的。
為甚麼修行人希望出家呢?
這世界既然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因此不投入俗世間是非對錯的世界,包括愛恨的世界,進入空性,不結婚,不生子,沒有夫妻子女的關係,也沒有親人的感情,出家以後,見到親人也只能稱為居士,將自己變成一個離開世間所有關係的人。這是出家的理論。
但事實上,修行人離開了世俗的家庭,很快又投入另一種關係,就是僧侶集團的關係,亦有師徒的關係,師父走了,寺廟交給誰呢?
因此我個人還是喜歡修密法,真言密法的所謂出家,依然很入世,可以結婚生子,可以繼續工作,無須脫離所有人倫關係。
有些和尚選擇當雲遊僧,當發現寺廟出現僧侶的矛盾,便寧願雲遊四方。 
密法認為出家只是其中一種修行的取向,但這不是究竟,你離開世俗去逃避因果,這不是最好的方法,倒不如投入社會中,用佛法去轉化,這一種才是佛教精神。
你明白這道理,做不到,不緊要,但你知道這是甚麼一回事。修法唸經是幫助大家增加能量,投入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的境界裡,這境界,稱為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進入此境界,心無罣礙,無有恐怖,整篇般若心經的內容,你便豁然明白了,你抓緊這理論和思維,便捉到整個人生的究竟。
修行的目的,是要頓悟空性,不要被真假、對錯、愛恨牽制我們一生。
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,小時從父,出嫁從夫,老來從子。當你躺在老人院的床上,望著天,你問,究竟我是誰?
在你的人生中,有多少燦爛和光輝?有多少時間真正屬於你自己?
由今天開始,嘗試修密,去找回自己。一些太多是非的佛教道場不要去,一些說人家長短的道場不要去,要去有內容有『法』的地方,又要看看曾做了多少事功,為社會國家做了些什麼?